2022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以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为统领,坚持牢牢稳住宏观经济大盘,坚守不发生财政金融风险底线,坚定强化重点民生支出保障,全市经济运行相对平稳,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较好。
一、全市预算执行情况
1.一般公共预算执行情况。2022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4亿元,主要项目执行情况是:税收收入47.18亿元,非税收入46.82亿元,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7.5亿元。
2.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2022年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222.87亿元,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291.83亿元。
3.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执行情况。2022年全市社会保险基金收入43.46亿元,社会保险基金支出38.71亿元。
4.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2022年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3.74亿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48亿元。
二、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坚持精准施策、靠前发力,着力稳住宏观经济大盘。全面落实国务院和省、市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着力稳市场主体、稳就业、稳产业链供应链,以有力有效的政策举措稳住经济基本盘。千方百计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进国家“退、减、免、延、缓”的税费优惠政策落地见效,累计完成增值税留抵退税39亿元,以看得见的实惠支持市场主体纾困解难。出台承租国有房屋租金减免政策,减免租金832.24万元,减免746户。落实“映山红行动”,13家企业获得130万元股改挂牌奖励资金。加大政府性融资担保支持力度,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综合担保费率控制在1%以下,进一步减轻企业融资成本。放大财政资金乘数效应,“财园信贷通”“财政惠农信贷通”融资担保等财政金融工具累计撬动社会资本73.1亿元,有力支持市场主体纾困发展。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聚焦财政组织收入职责,用好用活国家试验区增值税简易征收政策,不断拓宽财政增收渠道。依托“互联网+陶瓷产业”新业态模式,制定出台《景德镇手工技法陶瓷规范管理实施方案(试行)》,规范数字经济企业(电商)在我市设立纳税主体,按照属地原则征收税款,着力培育陶瓷数字经济成为我市新的税收增长点,2022年陶瓷电商企业贡献增值税2100万元,税收总量突破3000万元。加强重点税源监控,紧盯重点项目、重点税源、重点税种实时跟踪与动态监控,加强收支管控,坚决防止税源跑冒滴漏,确保税收应收尽收、颗粒归仓。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放大效应,拓宽与社会资本合作渠道,设立我省地市级首支政府引导产业基金——景德镇市科技创新产业基金,母基金初始规模10亿元,全面助力实施全市工业倍增三年行动计划。全力以赴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加大争资争项工作力度,争取中央预算内基建项目40个,资金9.1亿元;新增专项债限额59.62亿元,一般债限额11.92亿元,发行地方政府债券71.54亿元,有力支持乡村振兴、交通、水利等领域86个重点项目建设,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增强经济发展拉动力。抢抓专项债政策窗口期,强化专项债项目储备,积极开展2023年专项债项目需求申报工作,102个专项债项目通过了专家评审,总投资385.49亿元,专项债资金需求161.7亿元。持之以恒树牢过紧日子思想。全面加强预算执行管理,硬化实化预算约束机制,制定出台“五严控十不得”规定。坚持厉行节约,市本级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和非急需、非刚性支出1亿元,“三公”经费预算压减414万元。完善结转结余资金收回使用机制,有效盘活财政存量资金7.1亿元,把有限财力用在推动发展、改善民生上。
二是坚持人民至上、民生优先,全力增强人民幸福质感。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补齐民生短板,持续增强民生福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全市人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统筹落实乡村振兴资金2.58亿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一领办四参与”财政贷款贴息政策,落实财政贴息资金1043.46万元,撬动金融贷款2.42亿元,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发展。守稳粮食安全“压舱石”,落实高标准粮田建设项目资金3.48亿元,支持建设11.6万亩高标准农田;加大市级粮油储备资金保障力度,落实市级粮油储备专项资金1080.84万元。推动农业保险提标、增品、扩面,全市农业保险保费规模达到7141万元,有力推进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加快补齐防灾基础设施短板,落实资金1.2亿元完成540余处水毁设施修复;累计落实全社会水利投资总额26.04亿元,支持景德镇水利枢纽工程等重大水利项目建设。全力保障疫情防控资金需求。11月下旬我市突发新冠感染疫情以来,按照“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市财政立即启动《景德镇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财政应急保障方案》,统筹调度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系统,开辟畅通资金拨付和政府采购绿色通道,紧急调拨1亿元库款资金到各县(市、区),全力确保疫情防控资金“调得出、跟得上、保得好”,坚决以最快速度、最大力度为夺取全市疫情防控歼灭战全面胜利提供强有力的财政保障。同时,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资金安排,落实3598万元用于援万隔离工作经费,1250万元用于核酸检测实验室运行,增加安排700万元疫情防控应急资金,按新冠疫苗购置及接种经费的30%对医保基金进行补助,增强基层疫情防控能力。社会保障体系稳健运行。坚持将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实施普惠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发放稳岗返还资金1347万元;落实就业“直补”资金599.7万元,统筹用于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创业。完善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政策,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力度,拨付贴息资金212.21万元。全面完成医保基金市级统收统支,做好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试点工作,支持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级诊疗制度。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贯彻实施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方案,城乡低保、医保、优抚对象等补助标准不同程度提高。积极推进社会救助资源统筹整合,健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科教文化事业稳步推进。支持教育优先发展,按照“一个不低于、两个只增不减”原则,持续加大教育基本建设投入,全市教育支出35.74亿元,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大中院校职业教育能力。统筹安排文化旅游专项资金1.36亿元,用于支持文化产业、文物保护、文化旅游项目开发、“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等。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落实科技专项资金1.13亿元,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充分发挥创新在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持续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战。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落实预算内生态环保资金5000万元,持续优化我市生态环境质量,空气优良天数排名全省第一,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排名全省第一。积极争取上级生态环保专项资金7200万元,进一步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支持以高标准打造“美丽瓷都”新样板,让景德镇的天更蓝、水更清、草更绿,空气更洁净、市容更美丽。
三是坚持系统思维、严守底线,强力防范财政金融风险。坚持树牢底线思维,完善长效机制,全力以赴做好重大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坚决兜牢兜实“三保”底线。坚持把“三保”放在优先位置,足额保障和支付基本支出,特别是保障教师等重点群体的工资和养老金等按时发放到位。加大财力下沉力度,加强库款调度和实时监测,累计向各县(市、区)调度库款31.14亿元,切实保障基层“三保”支出需要。规范建立县级“三保”专户,对“三保”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专项使用,确保基层平稳运行。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严格执行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制度,严禁新增政府隐性债务,多渠道筹措化债资金,按计划有序化解存量政府隐性债务。加强专项债项目收益催缴力度,有效缓解财政资金压力。加大专项债券下沉力度,下沉专项债券资金11.15亿元,开启我市专项债由县区承接的历史。稳步推进融资平台公司优化升级。制定出台《景德镇市属政府融资平台优化升级实施方案》,稳步推进融资平台公司整合升级,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增强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积极缓释平台公司债务风险,推动平台公司存量债务应延尽延、应降尽降,争取新增贷款年利率降到5%以下,有效降低平台公司融资成本,有力应对资本市场兑付风险。全面落实上级相关部门对财政工作的整改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相关部门整改工作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相统一,始终把高位推动、高效协同、高标落实贯穿于整改全过程,严之又严、细之又细、实之又实、快之又快地推动各项整改措施落到实处,按时按质按量全面完成了各项整改任务,高速高效打开了交易商协会市场,防范了金融风险引发的次生风险。同时,不断总结经验,深化整改成果,完善长效机制,举一反三补齐短板,以抓铁有痕的劲头做好整改“后半篇文章”。
四是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引领,努力提升财政治理效能。聚焦改革破题、创新制胜,持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税体制。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制定出台《景德镇市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加强财政预算管理,改革完善预算分配制度,推动各项财政工作提质增效。加快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推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和财务报告全面融入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修订完善相关预算管理制度规程,实现财政业务和资金正向可追踪、逆向可溯源,构建财政管理“制度+系统”双重管控格局。优化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扎实推进市以下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制定出台《景德镇市公路养护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调整实施方案》《景德镇市全域公交一体化改革市与县(市、区)支出责任划分实施方案》,完成全市县区法检两院财物统一管理改革,稳步推进教育等领域改革,加快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市与县(市、区)财政关系。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制度建设。加强财政可承受能力评估,强化市级政府投资项目预、决算和财政投资评审管理,制定出台《景德镇市市级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投资评审管理办法》《景德镇市本级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审核批复管理办法》,从制度上规范了市级政府投资项目工作流程,做到项目规模、支出可控,确保财政可承受。优化升级财政领域营商环境改革。深入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号改革工程”,全力打造营商环境财政服务“金字招牌”,积极落实国家和省、市系列政府采购政策,推行政府采购供应商基本资格条件承诺制,制定景德镇市政府采购负面清单和“首违轻微违法”免罚事项清单,推动建成政府采购“不见面开标”系统和不见面开标政采专厅,全面完成政府采购领域12项营商环境评价指标。深化“证照分离”改革,代理记账许可电子证照签发成功上线,会计资格证书开通邮政快递免费送达,实现财政业务办理全流程“无纸化”“零跑路”。全面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坚持点面结合,加快完善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不断在绩效管理质量和实效上下功夫,着力做好事前绩效评估,对全市预算部门近600个项目开展绩效目标审核,并对二类和三类项目支出绩效目标开展重点审核,增强绩效目标和指标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制定出台《景德镇市陶瓷产业发展资金绩效评价工作方案》,对陶瓷产业财政资金使用情况开展绩效评价,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
五是坚持锚定重点、查改一体,大力推进财政监督管理。严格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严肃财经纪律各项政策要求,认真履行财政部门监督管理职责,以监督促规范、以规范促提升。统筹开展财政监督检查。将财政专项监督与业务部门日常管理有机结合,贯穿于财政资金收支管理的全过程,认真组织开展全市地方财经秩序专项整治行动、地方预决算公开情况专项检查、会计信息质量核查、“吃公函”、“三公”经费管理等监督检查,规范管理会计代理记账机构,推动财政专项监督做细做实做好。加强直达资金动态监控。坚持重点监控和日常监督并举,依托直达资金监控系统和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加强对资金流向全过程监控,严格规范直达资金分配、下达、支付管理,落实支出进度考核通报和约谈机制,加快推进直达资金支出进度,累计收到上级直达资金37.26亿元,支出28.13亿元,有力保障惠企利民政策加速落地生效。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强政府采购监管,市本级共完成采购预算金额约6.05亿元,实际采购金额5.78亿元,节约金额2700万元。强化政府投资评审,评审市本级政府投资建设工程项目19个,报送评审金额1.49亿元,定审金额1.31亿元,审减金额1827.59万元,审减率12.23%,有效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完善财政监管制度建设。深入推进“大监督”长效机制建设,健全财政内部控制制度,进一步修订完善了21项财政管理制度、25项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业务流程,提升财政业务水平,强化权力运行制约。积极开展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考试培训,进一步提升全市财政会计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扎实做好内部控制报告编报工作,着力提升行政事业单位治理效能。实施“双随机一公开”随机抽查制度,规范财政执法和监管行为。